《進擊的巨人》: 依舊不思進取的人類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8/20 18:59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程思傳的偽文誌

漫畫改編真人電影一向有難度,撇除原著粉絲的期望,還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尤是有著非現實元素的漫畫,從場景到特效通通需要思量,稍有不慎隨時毀了整齣電影。

於是,改編少女漫畫的《閃爍的愛情》和《閃爍的青春》容易叫好叫座,而《進擊的巨人》這類的電影,雖說有原著作者諫山創坐鎮,從一開始就參與了電影的製作,但上映幾日卻惹來很大的迴響。

很多人對《進擊的巨人》不滿,原於電影對漫畫作出了大幅度(且很重要)的修改──把艾倫(Eren,三浦春馬)看著媽媽被巨人食掉,以及艾倫從人口販子手上救了米卡莎(Mikasa,水原希子)的背景抹走,把故事簡化為他們是互有好感的好朋友;甚至把里維兵長改為敷島(Shikishima,長谷川博己),並介入艾倫與米卡莎之間的關係。

另外,本是第二男主角的阿爾敏(Armin,本鄉奏多)的角色被模糊了,變得可有可無,最多只是與莎夏(Sasha,櫻庭奈奈美)的互動。這樣的修改無疑是基於商業考慮,把電影變得更加大眾化,更加扣人心弦(對很多人來說,愛情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同時也削弱角色的處理,將他們決心變得太薄弱。

話說回來,電影與漫畫始終是兩個不同的作品,難以要求電影完全遵從漫畫(修改是否合適又是另一個問題)。只是,當日《進擊的巨人》大熱,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當中的政治信息(又或政治解讀),讓很多讀者有了無限的聯想,甚至與現實對照。那麼,重點不單是修改了甚麼,而是電影版能否保留漫畫的精髓?

相對於漫畫版,電影版呈現了一個更為頹廢的狀態。在電影版中,即或有調查兵團的存在,但人們對巨人的恐懼不明顯,艾倫甚至質疑外邊有沒有巨人的存在,不如漫畫一開首那個跪下來問犧牲的兒子是不是為人類拿得重要情報的媽媽來得深刻。

而且,起初人類沒有立體機動裝置,甚至不知道巨人的弱點在哪裡(兵團的人一見巨人只懂大叫,以及胡亂發炮)。他們的恐懼彷彿來自傳說,至少在漫畫版中,各人都確切知道巨人的存在。

這個設定本應能有更深入的討論,對人性的描述也可以比現在更為深入──現在不是沒有,只是相對簡單的以一個會堂與幾下的你推我撞就總結了人性的弱點(這又能引伸至這班平民對巨人的毫不認識,漫畫中的人起碼懂得走入另一幅圍牆之內,而不是一間普通的房屋)。

不過,無論在漫畫,又或電影,有一點依點不變,如漫畫的第一句所說「那一天,人類回想起了,受那些傢伙支配的恐怖,被囚禁在鳥籠之中的屈辱。」──因著過去一百年的久安,人類放鬆了,駐紮兵團的人放鬆了,相信五十米的城牆一定能擋著十幾米高的巨人。

然而,這種的想法再一次被推翻──世界沒有不被推倒的城牆,終有一日,城牆毀了,巨人入侵,食了牆內的人,人類只得再後退一步,去到下一幅以為不會被推倒的牆內。有關的對白只有寥寥幾句,都是艾倫說得最多次的「家畜論」,也就是人類依舊不思進取──只懂得把城牆當作唯一的防守,自覺可以安居樂業。

於是,人類愈來愈弱,甚至失去了危機感,敵人卻愈來愈強,甚至有了一個高於五十米的巨人出現。這種此消彼長的困局,不只在戲內,在戲外其實依然發生,只是我們還在圍牆裡的人一樣,信奉圍牆,信奉那班自以為守護大家的人,沒有多行一步,選擇了解事情的真相。這本是漫畫中的重點,理應多談,嘗試與現實連結;可惜的是,在電影版中的討論相對較少。

其實,《進擊的巨人》不是拍得不夠好看,而是無法突顯漫畫版最引人入勝的討論──框架保留了,但最核心、最到肉的討論放輕了,反而讓路給了艾倫的三角戀(甚或是四角戀,如果算上Hiana的誘惑),這一點確是無法說服廣大的粉絲。

始終,《進擊的巨人》最大的吸引是在這個能與現實接軌的討論,而不是人物之間的感情瓜葛。觀乎大多人的反應,上集的改動明顯達不到粉絲的要求,但作為一個上下篇的整體,還是期望下集會有更深入的討論,而不是繼續把重點錯置在那個幾角戀的關係上。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僞文誌》及fb專頁,獲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程思傳 博客